本文出自: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fjyGA6WXGRv4NfLNMWH5pOrFJO45/article?mid=266&prev=267&next=265&l=a&fid=11 網絡轉發,如有侵權,敬請告知刪除!
西門町襪子專賣路跑| aPure 機能性纖維除臭專門健康襪
溺愛戰爭
溺愛戰爭 21世紀全球父母的難題
孩子們正遭受「溺愛病毒」的攻擊!他們擁有的物質比上一代多5倍,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。
然而,他們卻不滿足,還出現負向行為。愛孩子容易,用對的方式去愛,卻很難……
文╱李盈穎.劉承賢.賀先蕙
有一種病毒正在全球各角落肆虐,對孩子們發動攻擊。如果你是非常疼愛孩子的父母,小心了!
這個病毒的感染源不在空氣中,被感染也不會發燒、嘔吐,但日子一久,孩子可能出現七大人格特徵:驕傲、憤怒、妒嫉、懶散、暴食厭食、陷溺、貪婪,影響一輩子的競爭力。%26nbsp;
現象:千禧之子常見被溺愛兒童症候群
這個病毒帶來的症狀,名叫「被溺愛兒童症候群」(Pampered Child Syndrome),感染源只附著在父母身上。這已成為二○○○年以來全球兒童教育界最憂心的現象。
卡拉,十七歲,美國佛羅里達州學生。這一天,她用美國運通金卡消費了一杯龍舌蘭,酒後,她駕著Audi A4揚長而去,撞到了一位女學生。當法院打算以酒醉駕車以及傷害的罪名起訴她時,她的父母問法官:「那麼,卡拉今年夏天是不是還可以像往年一樣到巴黎度過夏天」
這是二○○一年八月,美國《時代》雜誌封面故事「Power Struggle, who%26#39;s in charge here?」裡的真實案例,該主題係探討美國小孩被溺愛及父母企圖扭轉這個風氣的情況。%26nbsp;
調查:三分之二父母承認孩子被寵壞
以下六個數據,分別來自二○○一年哈佛大學的研究、二○○一年CNN及《時代》雜誌聯合進行的民調、二○○二年美國非營利公共意見研究團體Public Agenda的調查:
一、八○%的人,都認為今天的孩子比十年或十五年前被寵壞了。
二、三分之二的父母承認自己的孩子被寵壞了。
三、七五%的人認為,現在小孩比以前做更少的家事。
四、只有九%的成人認為,他們在公共場所看到的孩子「對成人有所尊重」。
五、三分之一以上的老師,因為「無法忍受」學生的行為,認真的考慮離開教職,或他們知道有人因此離職。
六、一九八四年時,孩童可以影響父母達五百億美元的消費。到了二○○一年,這個數字達到三千億美元。更進一步推論,父母給孩子的物質享受,比上一個世代整整成長了五倍!(編按:這段期間兒童人口數僅成長一五%)
這些數據共同指出一個現象:孩子對父母的控制權越來越大,但被寵壞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。
五倍的愛,五倍的物質,孩子消化得了嗎?%26nbsp;
病源:嬰兒潮後期出生的父母易溺愛子女
兒童心理學先驅、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.金德倫(Dan Kindlon),以美國九所學校逾千戶家庭為樣本,研究四至十九歲兒童行為與父母教養方式後,提出一份報告指出:嬰兒潮後期出生(一九五五至一九七九年)的父母,很容易變成溺愛的父母,他將其稱為「溺愛世代」。
原因:一、他們在物質上比上一代富裕;二、孩子生得少;三、他們揚棄權威的教養方式。
根據統計:這群孩子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房間裡有個人電腦、三成兒童及五成青少年房間裡有電話。他們讓父母或爺爺奶奶帶著到全世界旅行,而且以前屬於大人的活動──出外用餐,現在變成全家人的事;有九○%的父親會進產房看孩子誕生。
癥結:民主與溺愛,一線之隔
教養方式有四種,根據父母付出的「溫暖、支持」,與「指導、要求」程度而有所區別。其中,「民主型」父母,是最佳管教方式,既給孩子充分的「溫暖、支持」,又給予適當的「指導、要求」,孩子因而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與尊重,同時發展出高度的自我接納與個人控制。
輔大兒童與家庭學所副教授陳富美指出,若只是一味給予「溫暖、支持」,卻未給予「適當的指導、要求」,賦予過度的自由,將變成溺愛型父母,孩子無法制止本身負向、不合理的行為,自我接納能力也低。而溺愛型父母又可再分為兩類:放任:沒有為孩子設定規則,接受孩子所有的欲望和行為過度保護:主動代替孩子解決問題,沒有提供孩子嘗試錯誤的機會。
忠告:「易開罐的愛」只會害了孩子
然而,溺愛的問題不在於愛多、愛少,而在於「怎麼愛」。
愛的方法正確,孩子的行為加乘;愛的方法不正確,錯誤的行為也更嚴重。
美國權威心理學家、哈佛大學教授羅伯.寇爾斯(Robert Coles)曾對富家子弟進行研究,他指出這些孩子的問題:「儘管擁有財富及特權,可是他們依然不快樂、不滿足。所有的錢財、玩具、旅遊,全都不請自來。他們已擁有許多,還想更多,得到後卻沒有很大的滿足感,只是生出更多的欲望。在這表象之下,充滿著糾結不去的無用感。」
同樣的,因為不虞匱乏,千禧之子也失去努力的動機、生命的熱忱。
也如同美國心理學教授索羅門.史奇莫(Solomon Schimmel)形容希臘諸神,後來為何變成易怒的一群:
「正因為他們要什麼有什麼,有任何願望可以馬上實現,就變得不再有希望。
希望,是建立在有未實現的理想、有需要花費力氣才能滿足的需要上。
由於不需要希望而失去希望,神也會變得煩躁。」
愛孩子,就別讓你的愛,變成「易開罐的愛」:廉價、易開、隨取隨有。收回你的一隻手吧!
(轉寄資料來源:Candy Lee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